投资高德娱乐理财在资本寒冬下投资项目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寒冬当然是投资资产和并购资产的好时机了,难道等到牛市用不着边际的流动性溢价去瞎买那些没脑子的VC项目和拍脑袋做业绩承诺的并购项目吗?
1.甄别真正牛逼的团队和公司,能在这个寒冬里活得好的,一定能在牛市活的更好
另外,寒冬归寒冬,冬天气温低,有助于投资人群体吃口屎冷静一下。我多说一句,最近看到几个PreIPO转让股份和增资的,我反而觉得这个冬天不冷了:
A公司,本轮估值相当于2016年预测数据的16.4XPS或2020年预测收入的8倍PS
这种案子还有人投的,真的要吃口屎冷静一下了,现在有些PE投资人的脑子比那些二级市场按卖方研报买股票的散户还不理智,太多的幸存者误差让VC投资人前赴后继当烈士,从投资角度来说,当过烈士的投资人和当烈士的创业者其实差不多数量,究其原因都是被幸存者被忽悠了。
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多的是流动性溢价,并非价值投资,所以我喜欢冬天,最后活下来的,才是值得信任和投资的人。
回答一下,这是我兄弟,对这个问题更有研究。他的毕业论文就是互联网项目的估值逻辑。
06年入行做FA。12-14年的时候做过一年多投资人,现在带着一个团队在做早期FA,谈谈感受。
其实这两年创业和投资实在是太热了,热到大家都已经忘记真正的严冬是什么样子的了。高德娱乐09年最残酷的时候,有大半年的时间市场上几乎是没有投资人会出ts的,连开心网那种业务火到无法无天的公司,融资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没什么人出手。现在嘛,说起来资本寒冬,每个月统计一下,市场上少说也有50个A轮(包括Pre A)及之后的案子close。只不过因为去年和今年市场最好的时候每个月有150个,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哇,现在好冷。
当然啦,降温是降温,不过其实资本市场并没有严峻到那种程度,所以才会不时看到各种公司融到钱。本质上,现在投资人对于优秀的有潜力的项目还是挺愿意出手的,只不过决策周期长、投资金额小、条款严苛一点而已。但是想想看,一个A轮的项目,平均的退出期大概在6-7年,这么长时间,寒冬早过去一波又一波了,优秀的项目挑个市场最热的时候退出,保管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中后期的案子就没这么好受了,一方面本身估值已经被哄抬上去了,很难往下走,那么中后期的投资人自然会非常谨慎,因为他们会期望更短的时间退出,对于估值已经很高的公司就会觉得特别难受。最近有好几家独角兽融资困难,都是因为投资人觉得这个价格在最近的市场环境下,挣钱的空间很小了。在资本趋冷的时候,早期的融资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一些,相比而言中后期的财务投资人会比较谨慎,所以感受更明显。
总体而言,投资人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决定,有更多的标的去挑选,也有更宽松的空间去谈更好的条件,这些都是现在投资的优点,也正因如此,很多平时出手本来就不是特别猛的基金,投资节奏基本没有变化。当然弊端也有,最重要的就是,接盘侠很难找,所以千万小心不要投进去公司融不到下一轮,那会很容易就挂了的。。。
凡事结论先行:我觉得市场目前理性偏热,之后仍会有保持;因此我个人对整个市场而言的“资本寒冬”持保留意见,但不排除个别行业的早期融资状态的确是身处寒冬。
任何时期投资与否的决策跟几个因素有关,从(资金)供给的角度看,是否有钱;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看高德娱乐,是否有源源不断的值得投资的项目。从FA的角度分别说一下这几个因素当前的状况:
一级市场的LP不排除也投向了二级市场和其他金融产品,题主所说的资本寒冬大概是二级市场第一次大后大量出现在朋友圈的一个名词,随之而来二级市场发生了熔断、换证监会主席,全球范围内其他股指也出现巨动、中概股下挫,日本bond-yield为负,央行货币宽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
综上,供给可能由于二级市场因素收益下降呈现暂时紧缩,但是钱总是要去往高收益率的地方流动,一级市场仍然是一个有高收益率的地方。
不如回顾一下楼市和股市的成长到繁华,思考一下热钱涌入的原因;然后再看一下经济增长的构成,实体经济的情况;最后思考一下一二级市场上项目的质量和退出机制……
从资金供给方的角度来看,既然投资回报e=ax+by+cz(xyz表示宏观中观微观,abc表示这三方面的影响因子,即权重)所谓的投大势所趋,就是投在一个up-rising market的萌芽期(ax的乘积远大于by+cz),自然回报就会节节高。
那如果是在一个上升期呢?顶点是否到来?顶点什么时候来?下降的底部在哪里?反弹的势能有多大?那么对by和cz的考量就会多,之前的一拍脑袋和之后的三思而后行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VC对行业的研究更加透彻,对潜在可投资企业的观察期更长,见到了12345号公司,不急不急,我们找找是不是还有6...N号公司,都一起来聊聊看吧。那之前出了ts和口头offer的公司不然也就先暂缓推进一下吧。
政策上对一级市场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一级市场的基础设施(各种创业服务,包括行政流程、投融资、数据、办公场地等)建设力度一直也不小,大互联网公司孵化了大量人才,人才流动也相对容易,投融资环境更加开放、简单和透明,新三板成为新退出渠道,项目清算、团队变动、spin-off变得普遍……这些因素导致了项目供给增强。
所谓的“资本寒冬”对项目供给的传导有时滞,项目资金链断裂,加速了人才的流动,也许反而催生了更多的早期项目。
一级市场板块轮动的时间间隔在缩短,O2O目测火了得有1年,B2B差不多大半年,一些更加细分的领域,一旦热闹起来就起来一片,势如破竹般各自绑定几家基金迅速融到大几百万美金量级。这样的市场里,跟风者和执行力不高的团队只能羡慕;变革者虎视眈眈等待破绽的发生;大公司也没有办法高枕无忧,需要通过创新和对创新的投入(包括参股、兼并、收购)巩固市场地位。
不同的行业的热度的确能把相似的团队推到不同的高度上,有的成了风口浪尖,有的沉没在船底。踏对风口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可遇而不可求,我的经历中,融资顺利的团队绝大部分想做这件事,是因为对事情本身有信心,有些甚至筹备了1年(当时还没有风的影子),而不是草率地随风飘荡。
我在判断项目的时候,通常看三个方面:行业、团队和模式(如果对应到英文的话,会是practice,指做法和结果),通常聊完一个项目我心中对这3个维度会有分数值,单项分和总分同样重要,但是会有权衡。高德娱乐
行业和团队相对比较好理解,关于模式变量很多不太好归纳,但是因为在写这篇答案的时候,我正在听张士超之歌,因此拿《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首歌的传播性或魔性不在于行业(交响乐)和团队(with due respect,彩虹和金承志此前不是特别出名),而在于模式(把合唱搞得这么棒棒哒以至于我们小组都做了一个藏spa版本的表情包啦(●◡●)ノ♥ )
可被投资项目的数量和市场愿意给出和接受的价格形成了均衡点,而技术革新、对未来的预期、成本等因素会导致供需曲线的移动。过程中,有人理性有人感性,人来也有人往;一些人基于当下决策和自身诉求需要离场观望,一些人加码下注。
所以我把我的career发展下注在这个激动的、闹腾的、喧嚣的、嘈杂的、需要激情、需要思考的早期投资市场。
让我回答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一来近期懒得码字高德娱乐,二来对于当大V兴趣不高,不过后来仔细琢磨了下这个话题,还是值得我顺便研磨一下近期投资感悟的,于是就过来答上一答,#我们尽快跳过装A和C之间那个字母的过程进入正题#
题主的问题中,有两个核心的关键词,即资本寒冬和投资项目,鉴于工作内容、所处行业等关系,我把这个答案的范围稍作限制在“风口“上的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事实上,我近期自己所投项目也在深刻地体验到这个词,也有某个风口项目遇到融资困难,其他所有项目,要么具有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洋气的词叫造血,土气的词叫赚钱)能力,要么拥有足够撑过这个所谓资本寒冬的充沛的现金流,于是逗趣的事情来了,在2015下半年至今,依然有数以百计的创业公司获得数以几十亿计累计的资金,比起2008年都见不到什么像样的融资记录之时(我们不考虑彼时没有知乎、36kr等创投媒体)强上太多,难道是今天的的冬天不够冷?答案显然是扯淡的,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和资本市场环境是前所未有的,注意,这里的形容词是前所未有,并不能简单的用差或者好来形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前的状态倒回到2008年,如果你有1亿美元,你愿意拿出多少投资京东呢?
所以,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历经长时间大跌,并以中国股市领跌最为显眼,在这个资本寒冬的时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倒逼所有投资机构,尤其是以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的为重点投资方向的机构,在作出投资决策之时,回归投资的本质:回报。投资这个行为的最终目标,所有人都一样,管你人民币还是美元,管你投天使、Pre-A还是Pre-IPO,核心都是赚钱,真金白银到你口袋里的钱,而不是赚估值上涨and etc.
做个简单的案例设计,在不考虑其他投资理由的前提下,你以2的资金获得某创业公司A的20%的股权,A公司的定价是10,在资本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以2.5、3甚至4的资金,获取A公司20%甚至更低比例的股权,此时,A公司的定价会在20,高德娱乐30甚至45,50。但是很多人忽视的是,不管是资本夏天、冬天还是西天,这个定价是估值。估值的意思就是,投资机构没有变现。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投呢?因为夏天的时候,资本市场热啊,A公司的目标上市公司的定价是500,哪怕我以50的价格买,我也能获得10倍回报,结果winter is coming。冬天下,所有人都发现,我擦,A公司的目标上市公司定价变100了,甚至很多变到80,60,50了,我花大价钱买的股权,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居然用脚想都知道,还没变成现金到我兜里都已经赔到姥姥家了,那我还投个P啊,赶紧收手。
夏天时,投资机构们抢项目之默契无以伦比,冬天时,高德娱乐投资机构们一起休憩地默契也是非常来电的。
事实上,在这个资本冬天我们先不要讲投项目的体验,看项目的体验已经很开心了。每个公司的老板都会告诉你,他们的业务有怎样的更接地气的创新,他们准备了什么方法降低成本,用了哪些手段找谁开始收钱 ,他的公司价格非常便宜,乃们这些吸血的投资人肯定能大赚特赚,同时,也再没有一些没有听过名字的奇葩的投资机构从企业家的嘴中冒出来,这家给了我一个什么什么价格,你才报价多点多点,你可以去再去问问等等。冬天我充分地告诉我投资的所有企业,你们的机会来了,因为夏天大家都在裸奔比谁跑的快出汗(钱)多,冬天只要你活下来,你竞争对手都死了你就赢了。同理,夏天花了太多钱以50的价格投资一家内在价值只有10未来最大也就到100的公司的投资机构,在冬天也失去了以12甚至10的价格购买一家内在价值15的公司的机会,哪怕这家公司未来最大只能到80。
2015年,美国玛氏位列媒体评选全球100家族企业第36名,2011年销售额162亿美元,2014年销售额330亿美元,2015年的我还没查到。这公司1911年成立投资理财,至今105年而且还未上市。我们的华为,1987年成立,2014年销售额约460亿美元,2015年则有约600亿美元,也是未上市公司。哪个投资机构不希望投资出这样,拥有横跨多个春夏秋冬实力的公司呢?
资本冬天大家惊恐万分,资本夏天大家热情似火,其实一年四季都是轮回,被吓到或者吓死或者冻死或者热死的企业和机构如下图所示。
其实做投资的大部分同学,对“资本寒冬”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更多的人只是人云亦云,一个人喊着“狼来了”,另外一个人也接着喊“狼来了”,一个传一个,结果大家都吓得够呛,都逃回家躲了起来,即使后面的人根本没亲眼见过狼。记得有好几次,听到某些同学一本正经的和我说:“听说,资本寒冬来了,你们还投项目吗?”真的很想笑。什么叫”资本寒冬“?有多寒?怎么来的?你想清楚了没有?大部分的人啊,都是从媒体上看来的高德娱乐,从朋友处听来的,然后就去传,大体这种水平吧。然后更有意思的是,一般这种言论都是从国外一路传过来的,国外的狼,和中国的狼,完美同步。
要定性判断的话投资项目,国内的大部分投资人,往往喜欢走极端,有时候极端乐观激动,有时候有特别悲观,资本寒冬论就属于后面一种。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寒冬论往往是悲观过于实际的。虽然说中国在全球化,但事实上中国市场还是存在非常大的独立性的。虽然说美国市场会影响中国,二级市场会影响未上市的股权投资,PE会影响VC,LP的问题会影响基金募集,但这里夹杂着太多的情绪恐慌,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糟糕。我个人的感受是,早期投资依然火热,这是绝对状态,根本没什么寒冬,这才是事实情况。打个比方,去年融资案例1万,今年8千,这种能叫寒冬吗?最多算降温。现在这几个月,就是这个情况。
资本寒冬的特征,无非是两个,一是钱少,二是流动性差。资本寒冬里投项目的风险,主要就在于后续融资难。后续融资难的原因,当然在于后面接盘的更谨慎,因为他们感觉无法交易出手,或者LP根本不给钱,募集资金都出问题了。所以,比较简单的是,资本寒冬里可以选择那些对后续募资要求不高,对流动性要求也不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主要特征比较容易取得正向现金流,在较长时间没有融资也能很好生存。另外,对于烧钱的大平台项目,也不用放过,只要团队够强,一样能融到资,刚才上面也说了,现在依然是很火热的,只是降温而已。看到有同学说能砍价砍掉一半,我就纳闷了,这样的项目,换做我肯定不投,因为很简单,砍价都能砍掉一半的项目,投了也没什么意义。
如果非要说所谓的资本寒冬,什么类型的项目危险,我想可能是需要大额度融资,且扩张的边际成本无法快速下降的苦逼项目。非常痛苦的是,在上一次资本寒冬,我个人所在团队,正在做这一类重资产连锁服务业的创业,我想先融资2个亿人民币,但整个项目要做成,后续可能要融资20亿以上,然后,过程的艰难就不说了。还好,最后项目还是被收购了,还赚了不少钱,所以说,只要做出好公司,总是会还不错的。但,这类项目其实是很少见的。一般的早期项目,互联网类的,有创新的,受资本寒冬影响是很小的。这类项目,就好比海底的小生物,无论海面上怎么巨浪滔天,其实对它们毫无影响,不要自己杞人忧天,好好发展吧。现在大那一批独角兽,很多都是从上次的所谓资本寒冬中涌出来的。
如果创业者,看了我说的,还是不相信资本寒冬下投资人会正常投资,那就找我们青锐创投好了。我们正愁找不到好项目投。别人不投,我们投